一、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工作优势,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 ,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眼于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计划、分层次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院(系)负责同志进行全面培训。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更好发挥理论学习骨干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理论社团的带动作用,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实现人生理想。有针对性做好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辨析引导,旗帜鲜明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组织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重要典籍,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等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推出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
六、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评价标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健全科研成果评价办法,规范学术评价方法,切实解决有的学术评价中模糊正确价值取向、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倾向。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加大优秀成果推介力度。提高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把政治立场和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遴选成员的底线要求,在校党委领导下发挥好学术委员会作用。
七、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
八、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读书会、学术沙龙等的引导和管理,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高校的活动,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严禁在高校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组织宗教活动。加强对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落实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度和用网责任制度,加强网络舆情搜集研判,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九、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等活动,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践行者,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学术品格和优良学风。强化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注重老教师的传帮带,增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加强教师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对违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要依法依规及时处理。
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完善外籍教师和海外人才引进使用管理办法。高校党委负责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完善教师评聘考核体系,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十一、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制定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培训计划。选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或党务工作。
十二、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深入实施“易班”等新应用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网上论坛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以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量,唱响网上主旋律。
十三、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体验国情民情。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的社会调研,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密切合作。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把志愿服务纳入学分。
十四、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估相结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鼓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创新成果纳入评价内容。认真贯彻《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加强对高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章党规党纪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和有关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监督检查范围,对履行责任不力、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长期薄弱的,追究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
十五、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本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要干部任免、重要人才使用、重要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重大评价评奖活动等要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把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能力作为重要条件,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高校党委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履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校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任党委副书记,明确1名党委副书记主要分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群建,把党的工作融入群团组织活动之中,引导他们发挥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十六、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党支部设置,在按院(系)内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教师党支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强化党的基本知识、纪律规矩和党建工作方法学习培训。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严格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督促指导党支部按期换届,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以党委中心组学习等制度为抓手,定期开展集体学习,党员、干部每年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党的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注重政治合格、持续培养,端正师生入党动机,严把党员入口关。重视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对那些对党有感情、思想品行好、业务能力强、为人师表的优秀人才,安排专人联系,进行重点培养,条件成熟的及时吸收入党。认真做好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将“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重要渠道,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教育党员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及时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及时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每年进行摸底排查,对班子不强、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的,要限期整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