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活动

    校园贷”“培训贷”“电信诈骗坚决说不!

    2023-03-10 11:16   审核人:   (点击数:)

        近年来诈骗现象总是层出不穷作案手段也总是五花八门.因此,提前了解相关诈骗手段,做好个人防护,这是必不可少的。为帮助大家防范被骗,认清其“真面目”,小微准备了三种常见诈骗手段的相关介绍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校园贷

    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是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的一项借贷业务,其初衷主要是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贷款完成学业,或是为在校生创新创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是,由于当前“校园贷”市场存在办理贷款业务门槛低、经营者资质参差不齐、身份审核形同虚设、合同信息不透明、风险提示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不法借贷机构将“校园贷”变成了“校园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校园贷的常见套路

    1.“注销校园贷”—借注销之名向大学生行骗。

    近期,多名在校大学生遭遇“注销校园贷”骗局。诈骗分子伪装成银监会工作人员或网贷公司客服,声称国家禁止大学生网贷,需要注销相关账户,诱导学生将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转入所谓的“清查账户”(实为诈骗人员的个人账户),或以“需要将‘学生账户’升级为‘成人账户’”为由,诱导大学生通过支付宝借呗等渠道贷款并向其转账。

    2.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

    通过诱导学生“先消费,后还款”的方式进行购物,获取高额利息。当学生无力还款时,诱骗学生从其他平台再次贷款,以贷还贷,形成“多头贷”。

    如何防范校园贷

    校园贷具有高利贷贷款的性质,会滋生借款的恶习,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讨债。那么,我们该如何远离校园贷呢?我们应该做到: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制定消费计划,拒绝攀比和超前消费。

    2.保护好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学生证等,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3.了解正确的借款渠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需要贷款,一定要保持清醒,通过正常渠道贷款,不被不良校园贷款蒙骗。

    4.借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旦遭遇非法催债等情况,应及时搜集证据,及时报警或向学校老师求助。

    5.加强对金融、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对网贷产品的鉴别和抵制能力。

    培训贷

    什么是培训贷?

    “培训贷”主要针对求职者,以刚毕业的大学生、转行人员为主,贷款用途是培训。培训企业与信贷机构合作,由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个人名义向信贷机构贷款作为“培训费”,而“培训费”直接打入企业账户,大学生无需出钱就能接受就业“培训”。

    培训贷的常见套路

    虚拟培训机构和P2网络贷款机构进行合作,冒充招聘公司在招聘网站上发布大量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到本公司贷款培训的骗局。很多求职大学生在“高薪待遇”“前途光明”“无需工作经验”等虚假信息的诱惑下,很难拒绝眼前的“大好工作”。在利益的蒙蔽下,未经详细了解便匆忙地签订条约,从而掉入陷阱。

    如何防范培训贷

    1.具备正确的就业心态。天下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积累工作经验,不断进步。

    2.仔细考察课程。要擦亮双眼,提高风险意识,增强辨别能力,认清骗局。不要轻易添加自称“老师”的陌生人微信,不要轻易参加打着兼职赚钱幌子的培训班,更不要轻易在陌生网页及平台上转账汇款、办理贷款。

    3.勇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培训贷”诈骗的情形,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涉嫌诈骗的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勇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络诈骗

    什么是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其花样繁多,行骗手法日新月异,常用手段有假冒好友、网络钓鱼、网银升级诈骗等,主要特点有空间虚拟化、行为隐蔽化等。

    网络诈骗的常见套路

    1.仿冒身份欺诈。通过伪造成领导、亲友、公司老总、公检法工作人员等身份进行欺诈。

    2.购物类欺诈。通过以各种虚假优惠信息、客服退款、虚假网店实施欺诈。

    3.活动类欺诈。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发布各种虚假活动,如发布虚假爱心传递、点赞诈骗等,引诱用户参与进行诈骗。

    4.利诱类欺诈。以各种诱惑性的中奖信息、奖励、高额薪资等,如娱乐节目中奖、兑换积分等,吸引用户进行诈骗。

    5.虚构情节欺诈。通过捏造各种意外不测、让用户惊吓不安的消息实施欺诈。

    如何防范网络诈骗

    1.个人信息保护好。不要随便泄露自己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2.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设圈套的机会。

    3.获取信息要甄别。在微信、QQ等社交信息中,总会流传着高薪聘请打字员、淘宝客服等消息,看到可以在家兼职,很多人都心动不已。但这些信息中很多存在令人争议的地方,在联系负责人时,切勿轻易交钱,损坏个人利益。

    4.不要轻易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现在街上时常会出现扫二维码赠送礼品的活动,很多朋友看到只是扫一下二维码就有礼品,觉得很划算,就扫描二维码并根据提示注册用户,其实,这时个人信息就会泄露,给不良分子可乘之机。

    本文转自湖南文理学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