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华 六 十 再 创 辉 煌
———湖南文理学院六十年发展纪实
风华六十,征程如歌。
在洞庭西畔,沅江之滨的常德,桃花源里的大学———湖南文理学院迎来了她的六秩华诞,走向了新时代,迈向了新征程。
岁月嬴华,锦云天章。
六十年来,湖南文理学院人以执着无悔和厚重积淀书写了一部充满奋斗与追求,光荣与梦想的历史。文理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薪火相传谱华章
花枝竞秀须雨露,雨润栋梁六十载。
湖南文理学院是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最早源起于1958年创办的常德师范专科学校和1978年创立的常德基础大学,学校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历程。2002年6月,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首批通过教育部审核确认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至今,我校已向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六十载栉风沐雨谋进取,几代人薪火相传谱华章。
1958年9月17日,常德师专首届新生开学典礼正式举行,揭开了常德高等教育发展序幕。新成立的师专在首任校长徐福来带领下,全体师生披荆斩棘,共同奋斗,在一片蛮荒之地搭建了学校雏形。创立于1975年8月的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于1989年5月先行成建制并入常德高专,成立农牧工程系,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1988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师专。1992年,全国标准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学校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与会代表高度评价。1993年更名为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9月26日常德师范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挂牌,标志学校专科教育的终结和本科教育的开端。合并升本之后,创立于1972年的常德教育学院、创办于1984年的常德城建职校、创建于1978年的常德艺术学校相继并入。此后,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机遇,全面实现了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变,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六十年的辉煌历程,学校凝练了“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形成了“尚善尚知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风。目前,学校正朝着建设“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国内一流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稳步前行。
党建引领绘蓝图
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
学校党委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伟大征程中,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成果丰硕,为学校建设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自我校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活动以及“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等活动中,始终坚持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挺在前面,让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党委书记谷正气、校长龙献忠以及其他校领导经常与青年学生亲切交流,并为学生上党课。“唱响中国梦喜迎十九大”红歌合唱大赛、“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学生专题报告会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师生在全省高校“讲话精神热校园”微课作品创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党委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从2012年到2018年,7年时间,我校辗转两市三地,帮助石门县麻纳峪村、双台村成功脱贫,张家界龙阳村的脱贫攻坚战也已经正式打响。学校2015至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被考核为优秀,我校驻村帮扶工作的考核评定成绩为99分,排列在常德地区省派驻村帮扶单位第一名。
春风化雨育人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特色和教改试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省级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12个。
近五年来,学校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一是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紧密的应用性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深入开展案例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考试改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增强任课教师切身体验,通过改革立项的方式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动摇,以质量工程建设、内涵建设及教学竞赛活动为抓手,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深度转型”为主线,加强教学平台及教学软环境建设,狠抓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努力提升教学实效。经过全院上下的不懈努力,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斐然,课程改革理念深入人心,课改成果显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提升,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昭示着学校发展的希望。
群贤毕至,求知殿堂刻满杏坛风流;一片丹心,滋英树蕙灌溉桃李芬芳。六十载沧桑砥砺,育人伟业,灿烂辉煌;六十年薪传火播,人才教育,独领风骚。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学校广泛吸纳八方名师才俊,着力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呈现出精英荟萃、人才辈出之势。现有教职工1389人,外籍教师8人。其中教师数96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级人数110人,副高人数257人,博士人数234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24.1/%,硕士人数56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58.8/%,硕博占专任教师比例83%。
科学研究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把科技强国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校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2008年以来,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修订各类科研管理制度30余项,制定了我省第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湖南文理学院“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十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00多项,科研项目经费进账过3.1亿元。其中,学校教师承担国家基金项目85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研究(湖南及周边地区)》和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出版著作教材262/部,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1956篇,新增省部级项目、产教融合横向合作项目800余项;获授权专利30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级以上成果奖励25项,其中社科类成果奖7/项,自然科学类奖18/项。
在2008-2018年科技鉴定成果统计中,有“豇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基于复杂性视阈的无序与组织创新机制研究”“高性能电池基材梯度密度泡沫镍材料”等7个国家级项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自2008年-2018年,我校各级部门与相关学生设计的艺术作品80余项荣获省级以上奖励。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活动,先后请到著名诗人余光中、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本初教授、台湾著名学者黄坤锦教授、中国科学院朱作言院士等学术科学研究者来校讲学。
学校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地校企合作”,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常德市人民政府、桃源县人民政府、常德市科技局、华南光电集团、太子化工等300多家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累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亿元,并为学校发展争取到了大量外部资源。
桃李芬芳满天下
百年之计,树人为本。
自建校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了一批批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学习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我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2014年我校被确定为湖南省两所转型试点高校之一。2016年3月学校转型发展经验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向全国推广;2016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家级转型试点高校。这些都为我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教育硬件基础。
人才培养要树立合理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向。我校坚持质量立校,重视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形成了全方位的“学用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成果“开放办学视野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荣获2016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人才培养要开设符合学校学情的特色人才评价机制。我校创建了“感动校园———十大风云学子”评选活动项目,从2009年至今已举办10届,该活动被省教育工委立项为特色建设项目,潇湘晨报、常德日报、常德电视台、网易新闻、红网等知名媒体对该活动进行过专题报道。第四届十大风云学子代表朱天鹏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入选孝老爱亲好人,荣登2015年“中国好人榜”;第五届学子代表胡志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聘为青年顾问,同时担任多个国际组织的环保使者;第七届学子代表吴亚强、第八届学子代表谢翠云先后被提名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该活动很好的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励了我校学子的个性发展、多方位发展,更为学校营造了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我校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居湖南省同类高校前列,被教育部授予“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多彩文化促和谐
青年学子风华正茂,弘扬文化塑造今贤。
我校秉承“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大力建设并开展有学院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目前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武陵风韵、八学期八主题活动、白马湖讲坛、学生主题教育及社团活动、青春两岸行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子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为形成“尚善尚志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风而不断提升优化校园文化质量与结构。
“兰芷显芳华,武陵沁风韵。”我校武陵风韵艺术团集舞蹈、合唱、民乐为一体,旨在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艺术。自艺术团创建以来,人才辈出,在历届重要赛事活动中取得显赫成绩,得到了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重要媒体的深度关注。近年来,一大批优秀剧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武陵风韵”特色演艺活动在省内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巡演,获得各高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此外,2012年我校与常德市台办共同承办的湖湘文化之旅活动,是两岸青少年交流重点项目,是湘台交流的品牌活动。湖湘文化之旅活动自创办以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台中教育大学、景文科技大学、台北市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来常德参访交流,成功搭建了两岸学生交流互动的活动平台。
继往开来创新章
六十年的开拓进取,是一副雄浑壮丽的发展图卷;六十年的发展跨越,是一首弦诵相继的奋斗之歌!
无数次精彩回眸,不过是挂一漏万的时空讲述;无数次激情跨越,我们一次又一次刷新历史记录。往日的荣耀随风而去,未来的蓝图在手中绘就。未来的十年里,我们将向着“建设‘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进。我们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研究生教育办学层次突破。
正是阔步迈进新时代,更见大美文理新风采。湖南文理学院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以六十年的沧桑砥砺见证了今日华彩篇章。我们文理人满怀信心,豪情万丈,立足一甲子的光辉征程,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明日荣光!